返回列表

中层心智革命
一、科学管理注重“过程管理”

•        第一次革命是自古典管理之后的1911年由“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所创立,即被称之为“过程管理”。其特征是,在管理中,坚持采用时间、动作研究等科学方法,用劳动方法,作业程序,劳动工具,作业环境等标准和生产进度等科学原则,对生产管理的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


至到后来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以及以后的“管理理论的丛林”都仅只是从物的管理,组织机制的管理到行为科学的管理,这些管理都有有一个相同之处,即都是属于他人管理的管理,都有没有走出管理他人的圈子。
• 三、21世纪管理的核心是“心智管理”
•    心智管理则从一个更高的视野和角度解决了人类上百年管理史的难题。第三次革命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系统动力学和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等创立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最大的特点是“心智管理”。


• 当转向自我管理时,面对的是生理和心理统一的自我。在个体的自我中,不是生理支配着心理,而是心理支配着生理。知识经济时代的心智管理,不仅要吸收心理学、脑科学、认知学、系统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还要从传统的管理科学中吸收营养。
•        与工业经济时代以前的管理有着一个根本不同的区别是:从他人管理向自我管理转变,而这个自我管理则是“心智管理”。


• (二)人类行为的导航仪
• 一、心智管理的基本概念
• 1、心智模式的定义:
•    心智模式一词,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第一次把它作为一个管理学的范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心智模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因此,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认知。
人类行为模式图


• 认 知             行 为            结 果 


• 心智模式是认知活动的结果。认知心理学嘉得诺在他的著作《心灵的新科学》一书中说:“认知科学最主要的成就是清楚地展示人类行为各个不同构面的心智表现层次。”       
•    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深植于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思维的局限。


•   它是引导我们行为的心灵地图。我们每个人都受心智模式的导引,我们的行为根源在于心智模式。人的行为的差异,也是不同的心智模式引导的结果。
•   特别值得解释的是假设、形象和事故三个关键词,它们是理解心智模式的重点。




• 2. 心智管理的内涵
• (1)假设:是指人们在以往的认知基础上自觉和不自觉地产生出许多假设,这种假设常常成为下一次认知的依据,许多判断都是根据这种假设作出的。这一点很容易解释实际生活中所产生的误解和矛盾。
• (2)形象:它是心智模式的一个重点,即它的有形性。当然,这种有形仅指脑海中的有形,而不是可触摸的有形。


• 在人的心智活动中,图像是常常出现的,它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活动。人在认知外界事物时,总是把形象的和非形象的因素统筹起来接收的,因此会形成一种图像基础。在判断时,这种图像基础也会起作用。
• (3)故事:这是人的心智模式最有特色的一个方面,即它的发挥性。人在认知事物时,常常会依据自己已有的基础对所谁知的事物进行发挥,编出许多故事来。




• 3 .心智模式的特点
•    人们在自己心智模式的作用下,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
•    心智模式看起来好像不好把握,其实它有着明显的特点。心智模式的特点主要有四个:一是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二是以自己为中心。三是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有缺陷。四是心智模式有时效性。




• 青海塔尔寺是藏民朝拜的圣地之一。朝拜塔尔寺要磕10万个头。一些藏族同胞朝拜的心灵特别虔诚,背着干粮,晓行夜宿,不顾劳累,千辛万苦,走上几个月,走一路磕一路,带着苦难一路走来,磕来,磕完了头,卸下了心头重载,一身轻松,带着平安、喜乐而归。他们这是为什么?心智模式使然。
• 有两位年届70 岁的老太太,一位认为到了这把年纪,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生即将到达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时间不长就下世了。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怎么个想法。于是,她在70 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后来,她还以95岁高岭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世界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第一、心智模式根深蒂固,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心智模式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 青海塔尔寺是藏民朝拜的圣地之一。朝拜塔尔寺要磕10万个头。一些藏族同胞朝拜的心灵特别虔诚,背着干粮,晓行夜宿,不顾劳累,千辛万苦,走上几个月,走一路磕一路,带着苦难一路走来,磕来,磕完了头,卸下了心头重载,一身轻松,带着平安、喜乐而归。他们这是为什么?心智模式使然。
• 有两位年届70 岁的老太太,一位认为到了这把年纪,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生即将到达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时间不长就下世了。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怎么个想法。于是,她在70 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后来,她还以95岁高岭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世界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第二、心智模式以自己为中心
•     由于心智模式是深深扎根于自己的心灵之中,因此,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我认为”、“我的意见是对的”、“我说怎么办就该怎么办”等等。


第三,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可能有缺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认为自己总是对的。




第四,心智模式有时效性。心智模式之所以有时效性,是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人的心智模式是否正确,检验的唯一标准是客观实践。




• 一个时期认为是正确的心智模式,到了另一个时期就有可能是错误的。人们的明智之举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与时俱进,不断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并且及时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以适应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
• 4. 心智模式的作用或影响




• 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的心智模式的存在。要提高人类自身的生存质量和组织的效率,就认真对待心智模式。




• (2)心智模式影响我们与外界信息交流。
•    人总是处在组织当中,总要有与外界的交流。人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人的一种需求。
•    这种交流出现障碍是难免的,但如果障碍太多或障碍长期得不到消除,对个人来讲是痛苦的,对组织来讲则是灾难。目前,在中国的企业中,这类现象是常见的。企业管理团队成员之间的问题很难沟通,而且很多的中国企业管理都不会沟通。


• (3)心智模式是影响人们行为的基础。
•    所谓影响,通常是以一种概念化的表象出现的。例如,当一个人抱有“人是不可信的”这一信条时,他就会按这信条去衡量事物,对任何人都会去怀疑。
•    成功的人有成功的心智,失败的人有失败的心智,要想自己成功,首先必须先具备成功的心智模式(积极的认知心态)。




• 5、心智管理模式的结构
•       在系统理论中有一个观点,即结构影响行为。这里的结构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行为的一些关键性的相互关系,它存在于关键性的变量之间。通俗地讲,系统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结构体,人自身是一个系统,人又同时处于另外的系统中;组织是一个系统,组织也同时处于另外的更大的系统中。一个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因为系统结构往往决定了系统的运作机制。




• 通过对心智模式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根本上理解各种差异。人的改变,组织的改变,及至一个民族的改变都如此。
• 二、心智模式的性质
•    心智模式的研究从对象动力学本质出发,关注它动态的成长发展过程。心智模式预期、解释事件的方式是灵活的并且通过行为结果的反馈得到修正或拓展,但它本身又有着一定结构,促进或限制了此人可能的活动范围。




• 1、差异性
•    个体心智模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归因和预测中。人们之间是有差异的,不仅是因为他们所选择解释和预测的事件有差异,而且因为对相同事件的解释或预测有不同的方式。在同一事件中,两个人的作用不可能完全相同,不论他们之间的关系多亲近。


• 2、预期性
•    心智模式允许个体通过解释事件的重复性来预期事件。通过描述或解释所建立的结构本质上是抽象的,在描述、解释的过程中,个人对一系列元素之间的异同作出辨别,因而他建立起来的结构同时包含了事件之间的相似性和对比性。




• 3、多元性
•    心智模式的类型是多元的。每种理论或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同样,几乎没有一类心智模式是普遍适用于任何对象的。
• 4、变化性
•    随着个体的成长发展,一个人的心智模式会发生改变。对事件的心智模式是个体形成的知识和信念,将被用于对经验的检验。




• 随着个体的解释或预测在事件序列中逐步被修正,心智模式也经历着发展和进化。
• 5、发展有限性
•    个体心智模式的变化发展受结构本身的渗透性所限制。个体对某种新事物的学习并不是因为作用于个体的刺激的本质,只有当个体内部模式结构允许个体关注这个刺激时才发生学习行为。




• 从经验中获得的新观点只代表事件本身,要想将它内化为自己的观点,需要个体对它作出个性化的解释。
• 6、相似性
•    人的心理过程建立在不断对事件的描述、解释和预测活动基础上。两个经历着不同事件的人可能采取相同的行为,心智模式的相似性是相似行为的基础。




• 7、共鸣性
•    在同样或相似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倾向于有相似的知觉和行为,但这并不保证社会的和谐。为了在和他人的关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个体不仅必须多多少少和他人对视、沟通,而且要接受他人看待事件、解释问题的方式,甚至包容他人的心智模式。


三、心智模式产生的负面效应


• 四、心智模式的影响因素
•    心智模式是一个相对动态发展过程,具有的社会历史性。
• 1、个人因素
•    由于心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心智模式产生影响,体现在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工作职位等方面。




• ⑴ 岁月的流逝带给每个人一笔历史的财富。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
• ⑵ 不同性别群体的心智模式存在差异性。男女性别在信息汲取的方式和内容上有差异性。
• ⑶ 教育背景对心智模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反映在心智模式中表现为不同的知识结构。
• ⑷ 工作经历和工作职位的不同对心智模式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




• 2、个人性格特征
•    个人的性格特征是一种稳定的特性和倾向系列,它超越于一般的情境性,决定着人们心理行为(思想、情感、行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性格特征表现为多侧面和多维度。
•    自我效能感是性格特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班杜拉(1997)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种生产性的能力,它能使个人整合认知、社会、情感和行为的技能来获得最终目标。


• 五、战略性心智模式的特点
• 1、全局性
•    所谓全局,就是事物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从空间上说具有广延性,是指关于整体的问题;从时间上说具有延续性,是指关于未来的问题。战略心智模式的全局性特征,就是个体决策时必须有广阔的空间视野,善于全方位地思考问题。




• 2、系统性
•    个体战略心智模式的系统性就是个体决策时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首先考虑全局,集中精力规划全局,但同时又必须兼顾局部。
• 3、前瞻性
•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决定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个体战略心智模式的前瞻性,就是个体决策时,不仅要看到过去和现在,更要看到未来。要立足今天,总结昨天预见明天。要善于静中见动,预见未来,深思致远,谋划未来,揭示规律把握未来。


• 4、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
•    多样性与统一性是相对而言的,它要求个体在思维时能够既多样又统一,并灵活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思维形式,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目的出发,对事物进行多因素、多层面、多变量的思考。它的主旨是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多方面、多环节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求个体心智模式不能拘泥一个方面、一个向度,不能仅从单一孤立的方面去认识和处理问题,而要着眼于个体提高心智模式的灵活变通性。




• 5、 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
•    动态性是相对于静态性而言,它是个体在反映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要使自己的心智模式认识客观实际和变化发展,要把自己的理想膨望、追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主体对客体占有的本性决定的。
• 6、创造性与常规性相结合
•       创造性是指个体在认识或处理问题时,能够超越常规,提出新思路、新见解和新对策、新措施的总和。创造性与常规性的统一都是个体心智模式的可贵品质。它表明了个体不仅能够认识客体的现象和本质,而且能够出于平凡,独辟蹊径,发明创新,具有独创性、灵活性和开拓性。
六、心智模式的自我管理原则
        心智模式的自我管理应遵循如下原则:


• (三)知识经济时代、心智资源开发的时代
• 一、知识创新与心智模式的创新




 从上述知识型企业的五大特征中可看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正向着更有利于发挥个体创造性,迫使每个人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评估的管理模式发展。归纳起来,这种管理所具有的性质将是目标、价值观和心智模式。     




• (四)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
• 改变人们命运的途径
•   
•   
    
• 心智模式的研究我们来说应该是既陌生又不陌生。说它陌生,是因为这种提法是近几年才有的;说它不陌生,是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很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了。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极为精辟的论述。 




• 人格是一种文化传统的积淀在人类行为上的反映。而文化传统铸造成了一种民族思维的习惯,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心智模式。我们必须把人格的分析建筑在心智模式分析的基础上。
•       不能否认的是,中国文化传统带给我们这个民族的心智模式确有许多与今天的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的方面。这些正是我们需要提出来的,也是研究心智模式的现实意义所在。 


• 、“随便”心智(低效率的工作方式)
•    在人们的嘴边,有一个词使用的频率是相当高:随便。请客吃饭,主人请客人点菜,客人必说“随便”。 
•    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问客人想喝什么,客人也必说“随便”。甚至有人去商店买东西,也是请售货员“看着给吧”。但不要真的相信这个“随便”就是“随随便便”。当对方说“随便”时,你必须揣摩一下这“随便”的含义。


• 因此,中国的企业中、组织中到处是“悟文化”的影子,人人都以为自己看明白了而不说破为高明。这种心智是造成中国组织效率比较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 二、鸡头心智(难以与人合作的处世哲学)
•    所谓“鸡头”心智,用中国一句俗话说,即是“宁为鸡头,不做凤尾”。这是中国人在家以外的组织中处世的一种哲学。抱着这种心智的人,与他人的合作均是一种有限合作。 




• 三、麻将心智(无效率内耗的斗人哲学)
•        所谓“麻将心智”,是指这样一种心态:我不和,也不能让你和。在社会实践中,这类心态的泛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一个组织中,一个部门为另一个部门设置障碍的一事比比皆是;在市场上,竞争不过,采取别的手段玩一个同归于尽的游戏也是常有的;在生活中,邻居之间的争吵,最后大家什么也得不到,但却还心安理得; 男女恋爱,女孩子认为为中意,想另择良偶,男方竟可以使出破相的手段,谓之“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这些现象的根源就在于“麻将”心智。 




• 四、“本位”心智(难以与人协作的本位主义) 
•   “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中国2000年来承传的本位心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一心智给中国组织带来人人各自为政,互不协作的利己行为,使组织僵化、呆滞、无效率。




• 五、“归罪”心智(可以找100个理由为自己失误开 脱的“愚人心智”)
•    人往往是具有极强的防卫心理的。心智模式深藏在心中,极难被人察觉。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即“归罪于外的偏好”。所谓归罪于外的偏好,是指当行为出了问题后,人们常常归罪于外。由于归罪于外的倾向存在,人们会更难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要想突破自己的防卫机制需要了解和学习很多东西。


• 五、“归罪”心智(可以找100个理由为自己失误开 脱的“愚人心智”)
•    人往往是具有极强的防卫心理的。心智模式深藏在心中,极难被人察觉。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即“归罪于外的偏好”。所谓归罪于外的偏好,是指当行为出了问题后,人们常常归罪于外。由于归罪于外的倾向存在,人们会更难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要想突破自己的防卫机制需要了解和学习很多东西。


• 六、“面子”心智(用人情化替代人性化管理的“无制度”心智)
•    传统的中国企业,在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问题上,总是以任人唯亲,非任人唯贤。 对人的问题总是采取以谁有背景来决定是否任用。因此,在岗位上采取的是以人定岗,以岗设事的人情面子做法。而违背了科学规范的人性化管理,即制度--因事设岗,因岗设人,择优任用的原则。人们只要承认以下几点,了解自我心智模式的过程可能比较顺利:




• (五)人类重新认识与开发自我心灵世界的解谜
• 一、心中固有的一切,障碍你的双眼
•     当我们认识周围的人和事时,心智模式也在参与。 我们经常讲,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事物,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们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总会依据心智中已有的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思维和假设、形象、故事来对事物做判断。这就必然出现对事物进行主观判断。当你发现这个判断有误时,很多错误已经铸成了


• 另外,我们的心智常常将具体事项概念化,以简单的概念替代许多细节,然后用这些概念来进行推论。这些跳跃式的推论常存在于我们心中,它表现出来时非常自如。不幸的是,这种推论判断则常常发生错误。这个过程我们就把它称之为“推论的阶梯”。
•        每个人向别人所展示的推论,永远只是这个推论阶梯的一部分。或者说,别人所能看到的或所理解到的,永远只是一部分。




 只有他自己能够找出全部。但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十分可悲又被人忽略的事,那就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意识到怎样去发现自己内心这推论的阶梯。两个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观察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描述,这是因为,他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自我心中的假设去认识外界事物。
• 三、 心智模式是一个难以控制的精灵
•    在现实生活中,心智模式带来的并不全是鲜花和美酒、信心和欢乐,在更多的时候或在更多人那里,带来的还有消极、苦恼、沮丧、怨恨、失望和挫折。
•    在今天,我们在一个组织和团体中,听到的最多的是什么?往往是牢骚。在生活周围发现的最多的是什么?是问题。当我们从外求转向内求时,面对的就是心智世界。




• 在现实世界遇到的痛苦与快乐、自信与自卑、创新与保守等问题,并不全是外部世界的问题,更多的是由我们心智世界中已经形成的那个心智模式造成的。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自己的心灵地图。
•    当我们认知和处理某件事时,认知方式和处理方式并不完全是就这件的需要而形成的,在更多的情况下,则是心智世界中的这张心灵地图先入为主诱导着去完成这种认识。 




 心智模式的检视最关键的步骤是辨认“推论的阶梯”,发现自己在哪一环节发生了跳跃。这种跳跃式的推论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但它表现出来时却非常地自如。按心理学的观点:在任何时候能理解的不同类的变数是有限的,因而在处理大量具体的细节时,常有顾不周全的地方。因此人们往往来不及去辨认,当心中的假设可能与看到事物的某一个细节吻合,判断就油然而生,以致于常常发生跳跃式的推论。
    因此,要检视自我的心智模式,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心中固有的信念。这些信念不是人们头脑中已经很清晰的信念,因为它在人的思考中已经形成了习惯,因此人们几乎并不一定知道它的存在。而这才是我们审视心智模式的障碍。所以要审视自我的心智模式,必须坚持以下的原则:



上一篇:没有了

黄文革(讲师本人)

电话: 4006-158-118

费用:20000元/天(参考价格)

推荐讲师

程渡麟已通过实名认证!
精品讲师
3W元/天
北京
梁天峰已通过实名认证!
精品讲师
4W元/天
北京
刘丹军已通过实名认证!
精品讲师
3W元/天
北京
王大琨已通过实名认证!
精品讲师
6W 元/天
北京
常行已通过实名认证!
精品讲师
3W元/天
北京
卓江涛已通过实名认证!
精品讲师
2.5W元/天
北京
孙郂亭已通过实名认证!
精品讲师
3W元/天
北京
熊鹤龄已通过实名认证!
精品讲师
5W元/天
北京
找企业培训讲师,就上中华培训讲师网
快捷链接
账户管理
新手入门
关于我们

关于中华培训讲师网|法律声明|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官方新浪微博|站长统计|微信公众平台

中华培训讲师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SINCE2013 | 客服电话:4006-158-118

京ICP备13051492号-1